301丁玉龙,男,汉族,1956年9月生,党员,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玉龙山庄幸福家园敬老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
丁玉龙恪守“为家乡建一座养老院,免费为村里老人养老”的承诺,投资560万元建成玉龙山庄幸福家园敬老院,并将自己2000多万元积蓄存入银行,用利息等保障敬老院正常运转,用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践信守诺,彰显了说到做到、矢志不渝的品格操守和价值追求。
丁玉龙年幼时家里生活困难,是邻里乡亲的帮助让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8岁时,他随父母背井离乡到黑龙江谋生,当过煤矿工人,开过食杂店,靠着货真价实和诚实信誉收获人生第一桶金,发展成拥有3000多万元资金的致富能人。
2008年春,致富返乡的丁玉龙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后,许多留守老人孤单度日。他向乡亲们许下承诺:建一所敬老院,免费赡养村里无人照料的老人。
最初,村里人对他的承诺还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说:“谁能这么傻?用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儿!”当看着丁玉龙在现场督导施工的身影,随着一间间楼舍建起来,大家的心里有了底,原来丁玉龙真是一言九鼎。
经过近两年施工,一座高档老年公寓在村边荒山上拔地而起。脚下有地暖,墙上挂彩电,水管出热水,屋里亮堂堂……娱乐室、图书室、文化广场一应俱全,专业的医疗保健人员更是随叫随到。
2010年底,丁玉龙把村里43位老人接进了“新家”。敬老院落成后,如何长期运转,又成为摆在丁玉龙面前的一个问题。为了不让承诺落空,丁玉龙把自己的全部积蓄2000多万元存入银行,用利息等保障敬老院持续有效运转,解决了老人们的后顾之忧。
在“幸福家园”里,丁玉龙既是院长又是服务员,还兼职修理工,与妻子和弟弟、妹妹共同担负着义务服务的工作。每当看到老人们在“幸福家园”里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丁玉龙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幸福。
有人问丁玉龙:“你这么做图个啥?”他总是说:“没有家乡父老就没有现在的我。我既然承诺为家乡父老做一些事儿,也有条件有能力这么做,就得不遗余力让家乡老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说得出就要做得到!”
丁玉龙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优秀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家庭。
302马牙古拜,男,回族,1979年10月生,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下河滩村村民。
马牙古拜家境贫寒,因生意失败和家人重病,背上20多万元债务。然而,他在外地打拼、经营拉面馆期间,却多次上演拾金不昧的温暖故事,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写下了当代注脚。
2013年6月,马牙古拜一家辗转多地后,来到海南省海口市开起拉面馆。一家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干活,靠着诚信经营逐渐站稳脚跟。
2014年3月14日中午,北京游客王先生来到马牙古拜开的拉面馆用餐。餐毕离开时,他将一个装有6万多元现金、一台平板电脑,以及房产资料的黑色单肩背包遗落在身边的椅子上。王先生离开后,马牙古拜15岁的女儿马忠梅发现椅子上有客人遗落的背包,立即告诉父亲。马牙古拜打开背包一看,发现里面有一沓沓现金等贵重物品。他立即拉紧拉链,告诉女儿:“这是客人不小心掉的包。里面的钱和东西,我们不能动!”他将背包谨慎保管,等待失主认领。
离店3个多小时后,王先生才突然想起自己携带的背包不见了。但他却记不清背包落在了哪儿,找了许多地方都毫无结果。最后,几乎绝望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马牙古拜开的拉面馆。核对过有关信息后,马牙古拜将背包归还失主,并请失主当场清点包内钱数和物品。王先生被马牙古拜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义举深深感动,对马牙古拜一再表示感谢,还专门送上锦旗。
在马牙古拜的拉面馆里,类似的故事多次上演:有年轻男子将手机忘在面馆板凳上,他及时归还给失主;有青年情侣把包遗忘在店里就离开了,马牙古拜替他们保管好……
马牙古拜内心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做人做事要凭良心。捡到东西要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我的,一分也不能拿。
他的面馆里还有一张贴满爱心笑脸的挂牌,每张“笑脸”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代表免费提供给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他为环卫工人、城市志愿者和各种求助者送上的免费爱心拉面已经数不清了。
马牙古拜荣获海南省道德模范、“感动海南”年度人物、“最美青海人”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海南省“最美家庭”。
303马和玉,男,回族,1954年7月生,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爱国街个体工商户。
饭店老板马和玉,数十年如一日,把诚实守信作为人生底色,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拾金不昧、热心助人,用平凡的小事诠释着信用至上、信义为先的朴素道理。
1988年11月,马和玉开始经营饭店,靠着诚信经营、热情待客赢得顾客口碑,生意一直都很红火,客人络绎不绝。但常有客人粗心大意,把重要物品遗落在店里。这些年里,马和玉先后拾到顾客贵重物品百余件、现金数万元,均妥善保管、归还顾客。
有一次,他在收拾饭店桌椅时,发现椅子上有一个黑色手包。他认定是客人遗落的东西,就小心收起来,并查看饭店监控寻找失主。
一天以后,失主找到饭店。马和玉对照监控确认无误后,当即物归原主,3.7万元一分不少。失主激动地拿出一部分钱表达谢意,但马和玉婉言谢绝。
马和玉经营的饭店,所有菜品都明码标价,货真量足,从不出售过期、变质或假冒伪劣商品。“我这饭店能经营这么多年,靠的就是回头客。人家信我们,我们就不能昧着良心做事。”正是由于他始终把诚信理念作为人生信条,饭店经营近30年,从未遭到顾客投诉。
马和玉富裕了,却不忘帮助邻里解决困难。在街坊邻居们眼里,热心肠、好心人、有担当就是马和玉的代名词。
他居住的小区因建成较早,设施较为简陋。在小区成立业委会、选聘物业公司之前,他主动挑起担子,经常自掏腰包请专业人员处理物业问题,动手修补路面、疏通管道、打扫卫生……这些活,他一干就是10年。
他还主动为四川汶川、雅安等地震灾区捐款,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计10余万元。
即使在饭店遭受火灾、急需用钱时,他依然没有中断对下岗职工、特困户和环卫工人的资助。
回顾走过的路,马和玉说:“我是一名普通的个体劳动者,更是一名员。带头弘扬诚信、良善的社会美德,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304王涛,男,汉族,1968年6月生,党员,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涛以诚信理念推动诚信建设,积极参与当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建立以信用为基础发放贷款的新模式,为当地诚信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推动了“比诚信、讲文明”良好风气的形成。
面对困境,王涛大力倡导依法经营、诚信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参与文明信用工程、金融惠农服务基础建设等工作。
在他带领下,大通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服务小微,存贷款业绩逐年攀升,连续两年被青海银监局评为青海省“良好银行”,蝉联两届全国文明单位。
王涛深知农村金融工作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也清楚了解许多农民由于缺少担保人、抵押物而无法及时获得贷款发展生产。
因此,他坚持把提高金融服务“三农”质量作为工作重点。经过反复探索,他力促银行与当地文明办联合开展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
根据活动规定,农民到大通贷款不再需要担保、抵押等繁杂手续,而是以“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基础,以诚信为杠杆,发放文明信用贷款。对每年涌现出的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银行将他们的再贷款利率下调1%或0.5%。
文明信用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群众贷款积极性,逐步成为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目前,大通县8万多农户中,文明信用户达到5.7万户,授信总额28.6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5.9亿元,其中精准扶贫贷款5995笔3.77亿元。
大量的支农信贷资金活了产业、宽了路子,使全县农村出现种植、养殖、运输、旅游等各种产业竞相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良好局面。
银行从2008年起成立“信合爱心基金”,全体员工每月自愿捐款、单位每年固定出资,向全县教育系统、灾区、贫困群体等捐款;并坚持为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提供支持,展示文明单位风采,助推示范带动作用。
305王立新,男,汉族,1953年11月生,陕西省易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投身商海数十年,王立新秉承“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理念,靠诚实守信经营,把一个家庭广告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员工220余人、总资产达5000余万元的民营企业,树立起诚信经商的良好口碑。
王立新宁愿亏钱,也不亏信誉。2007年的秋天,公司在安装某高速路旁广告牌工程时,突遇一场大风。价值8万元的广告牌被吹翻摔坏,当地村民果园里的80多棵苹果树被砸坏。
重新制作广告牌和赔偿果农的费用,对于当时的王立新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深知信誉的重要,更知道果农的不易。
他不仅照价赔偿果农损失,还按合同重新为客户制作广告牌,并在规定时间内安装到位。
施工后期,材料市场价格比签合同时上涨了75%。若按照与合同单位签订的价格执行,公司面临较大亏损。可王立新仍然坚持按合同价执行,“我们亏钱不能亏信誉!”
几个月后,公司按照合同按质按量交付工程,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万元。但是,自此不少客户慕名而来,主动与王立新的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6年底,由于某项工程回款迟迟未到,公司一时陷入没有流动资金发放农民工工资的境况。
为让农民工领到工资高高兴兴回家过年,王立新跟公司财务部门说:“就算贷款,也要足额发放工钱!”于是,公司找银行贷款360余万元,支付了所有农民工工资。
拿到钱后,农民工队队长激动地说:“王总这么讲诚信!明年开春,我还跟你干!需要多少人,我给你带多少人过来!”
王立新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命根子”,经常说“安全防护工程,关系生命,不可马虎!”
他始终严把各个质量关口,经常实地考察材料供应商的生产流程,确保购进的材料都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王立新还热心公益,通过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为环保工人设立歇脚点、为乡村无偿修路等方式回报社会。近年来,他为全国各地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捐资达400余万元。
王立新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07王新华,女,汉族,1972年6月生,党员,第三〇二医院妇产科护士长。
王新华从医近30年,不忘初心、坚守诺言,忠实践行党员宗旨,为广大传染病患者无私奉献仁心大爱;牢记军人使命,勇于挺身而出,多次投身重大任务,为战胜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疫情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传染科医护工作者,每当有重大疫情,王新华总是冲在第一线,不惧危险、勇挑重担,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2003年非典肆虐,王新华一头扎进非典病房,护理北京市第一批输入性非典患者。与非典激战106个日夜,她经手护理的30多位重症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王新华主动请战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协助做好灾区防疫工作。2009年,“甲流”疫情暴发,王新华在传染病房一干就是3个月,所护理的20多位患者全部康复出院,为医院实现“甲流”防控“工作人员零感染、来源病人零漏诊、确诊病人零死亡、疑似病人早诊断”的目标作出有力贡献。
在小儿肝病科工作期间,王新华视患者如亲人,信守医德仁心。她照顾患儿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打针敷药、喂奶把尿,用母爱精心护理每一位患儿。她与无数患儿家庭结下深厚感情,许多患儿长大后都亲切地称她“王妈妈”。担任妇产中心护士长后,她刻苦钻研学习,掌握国内外传染病妇产护理知识和管理经验。6年多来,有2000多名乙肝产妇在妇产科顺利生产,98%以上的新生儿成为健康宝宝。
王新华经常代表国家参加援外抢险救灾、疫情防控和医疗救助任务,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兑现南丁格尔誓言。2013年,她被确诊为宫颈癌。术后三个月,她就主动要求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菲律宾,参加强台风“海燕”灾后医疗救助行动。2014年9月,王新华主动请缨赴塞拉利昂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任务。作为第一批援塞医疗队护士长,她参与制定68类243条诊疗制度和防护措施。
王新华荣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等称号,被授予第四十五届“南丁格尔”奖章,荣立三等功2次。
308毛本义,男,汉族,1938年7月生,党员,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地方税务局退休干部。
1957年,毛本义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誓言:“我要终生宣传好党的事业。” 60年来,他秉持虔诚执着的信念,采取集报、剪报、研报、用报的特殊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书写“爱国爱党、终生不悔”的人生篇章。
毛本义出生在一个贫穷山村,直到1949年家乡解放后才有机会读书。在他心中,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就没有他的新生活。因此,他从19岁开始就许下誓言:要用一生唱响《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终生宣传党的成就、党的事业。
毛本义深知要搞好宣传,报纸是重要载体。他在工作之余,大量读报、剪报,写新闻、写感悟。退居二线后,更加专注于集报、剪报、研报、用报。为收集报纸素材,他经常钻到废品收购站一待就是一整天,经常奔波全国各地参加集报交流会。一身旧制服穿了20多年舍不得扔,他却舍得每年花费几千元购买报纸。如今,他的“家庭报馆”已经收集2120个种类的1.8万余份报纸,犹如一套百科全书。
集报的目的是用报,是为更好宣传党的事业和成就。毛本义经过潜心研读,将自己的藏报进行分类组合,先后编集“国庆特刊”“党的生日”“革命英烈”“长征”“抗战”等36个专题,经常背着这些专题材料走进工厂、社区、学校进行免费巡展。路远,他就挤公共汽车;路近,他就骑自行车。展出时,他为大家认真讲解每份报纸的内容、背景和意义,让集报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2013年3月,他整理出百余份有关雷锋精神的报纸和手抄资料,举办雷锋精神集报展,纪念毛主席题词“向雷学习”50周年;2013年12月,举行“纪念诞辰120周年”主题巡回报展,给大家讲述故事,共同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2014年4月,举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主题报展;2015年10月,举办“新理念新局面”专题报展,从“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军队改革”“中国外交”等方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成就……
毕生追求终不悔。毛本义说:“我会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的公益报展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309毛师花,女,汉族,1933年7月生,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村村民。
毛师花为黄坛口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提供早餐,坚持25年早餐不涨价,她卖的鸡蛋饼、豆浆、粽子、稀饭……样样都是五毛钱。她不担心利润,只担心孩子们是否会挨饿,是否吃得干净卫生,被人们称为“有良心的早餐”。
毛师花是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村早餐摊摊主,岁月不断流逝,物价不断上涨,毛师花老人却始终坚持早餐不涨价,以“每样5毛”的良心价温暖周边做工的人们和上学的孩子,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早饭奶奶”。毛师花的一天大多从凌晨1点开始,起床后她便紧锣密鼓地生煤炉、炒菜做馅、蒸粽子……凌晨5点左右,她用三轮车分两次把早餐铺的东西运到路口,在漆黑一片中坐定,开始煎蛋饼和糯米粿。豆浆是凌晨现磨的,鸭蛋用的是当地最好的,馅儿也放得特实在,毛师花对自己做早餐的用料十分“慷慨”,但对自己起早贪黑做早餐生意的利润却很是“糊涂”。问成本,她没有算过;问利润,她甚至不知道是赚是赔。每当别人问起这些,毛师花最常说的是:“刚好差不多。”毛师花似乎没有把这当作生意,更像是在为自己家的孩子做早餐。她担心的是,一早从山里赶来的学生会不会饿肚子,如果饿着肚子孩子们怎么能好好上学;她担心的是,不少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如果加价了,学生们能不能吃饱。对孩子发自心底的怜爱,是毛师花25年卖早餐不涨价的主要原因。从小吃毛师花早餐长大的毛磊说,毛师花奶奶售卖的早餐样式不多,也并不特别,“但里面掺了很多很多感情”。
毛师花育有两儿两女,子女都不在身边,儿女们多次想接她到城里享享清福,都被她拒绝了。毛师花说:“我一辈子都没停下来,去了城里,每天只能看看电视、走走路,会闲出病的。”毛师花喜欢孩子,来吃早餐的孩子们唤她一声“奶奶”,她就觉得精神特别好。早晨5点出门,8点收摊,毛师花说那3个小时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毛师花经营早餐铺的钱来自每月1040元的养老金,这笔钱由儿子叶发帮助领取,用来帮她购置面粉、糯米等物资。叶仙两姐妹则帮老母亲添置煤炉、调料等物品。儿女们尽可能地帮毛师花解决问题,让她能无忧无虑地做喜欢的事情。
在黄坛口乡,毛师花得到了村民们的敬重,很多村民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她,比如将食材以成本价卖给她。他们说,我们的孩子都吃过她的早餐,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吃到她卖的早餐。
310乌兰图娅,女,蒙古族,1976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伊克塞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乌兰图娅1998年创建伊克塞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她凭借诚信经营和贴心服务,诚心实意为牧民提供帮助,为当地牧区转移牧民、毕业大学生、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赢得了牧民的信任和赞许。
20世纪90年代,兽药经营产品单一,作为牧民的乌兰图娅看到了兽药的无限商机,她抓住机会承包了苏尼特左旗当时唯一一家兽药经营企业。创业之路坎坷艰难。她在经营中始终把“德为先、诚为本、一点一滴铸就诚信”的服务贯彻到创业当中,始终注意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本着“诚信、求实、创新、进取”理念,真诚对待每一位顾客,保证消费者放心购物,把信誉和顾客的满意作为商品生存和企业发展的根本,讲究诚实守信,体现货真价实。对于顾客投诉,只要合情合理,都及时给予解决,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她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诚实守信,这些成为企业开拓进取的生命线,“伊克塞”品牌通过乌兰图娅的努力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家喻户晓。公司开设42家直营店,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牧区转移牧民、毕业大学生、下岗职工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
工作中,乌兰图娅认真严谨的作风是每一位职工的榜样;生活中,乌兰图娅平易近人,关爱职工。成功创业后,她不忘自己是牧区走出来的孩子,心系牧区,积极回报社会。在每年春季牧民们最繁忙的季节里,她都集中组织企业人员开展下乡慰问活动,一村一户送温暖,累计走访10万余户。她还陆续拿出上百万资金,把慰问礼品、接羔保畜的药品无偿赠送到牧民手中,让牧民感受到一个牧区孩子真诚真心的反哺之爱。
311艾买尔·依提,男,尔族,1944年2月生,党员,新疆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民政局退休工人。
他为战友守墓,毕其一生陪伴为国捐躯的英烈。艾买尔·依提是一名老兵,1970年,当得知叶城县烈士陵园招聘工作人员后,他带着妻子和刚出生6个月的孩子搬进了烈士陵园,一守就是47年。他像戈壁红柳一般,和寂寞做伴,与艰苦为伍,绽放出令人赞叹的生命光芒。
艾买尔·依提1960年4月参军,1962年参加了边境自卫反击战。1968年从部队退伍返乡后,艾买尔·依提被分配到家乡叶城县佰西热克乡16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年,新疆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在叶城县修建了烈士陵园。听说烈士陵园招募守墓人,艾买尔·依提立即辞去工作,主动要求为牺牲的战友守墓,带着妻儿举家搬进烈士陵园的一间小屋,开始了自己的守墓人生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艾买尔·依提常说:“他们是我的战友,在一个战壕里待过,我不能让死去的战友们孤单、寂寞。”
昆仑山脚下的叶城县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终年干旱少雨,再加上当时经济困难,经费投入不足,戈壁滩上建起的烈士陵园内一片荒凉。“地上都是野草,沙土很多,周围一棵树也没有,风刮起来,到处是黄土。”艾买尔·依提回忆说,他没有等靠国家帮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拿起铁锹,自己动手植树造林,美化陵园环境。艾买尔·依提一边从三四公里外的水闸引水,一边带领全家老小栽种树木。按照汉族人的习惯,他在罗光燮、王忠殿等英雄墓碑前栽下了青松翠柏,在司马义·买买提烈士墓前栽下了两棵桃树,“因为尔族人喜欢果树,地下的战友可以春见桃花、秋闻果香”。
慢慢地,艾买尔·依提年纪大了,他很担心今后的工作谁来干。大儿子艾尼瓦尔·艾买尔知道了爸爸的心思后,2002年辞去工厂的工作,来到烈士陵园接替了爸爸的工作。叶城县烈士陵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以及重大纪念日,艾买尔·依提一家人都会提前洒扫陵园的每一个角落,祭奠陵园内的烈士。40多年来,艾买尔·依提一家两代人守护着烈士陵园,对于艾买尔·依提一家人来说,烈士陵园里长眠的每一位烈士不仅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更是难以舍弃的伙伴。
312旦增列单,男,藏族,1991年1月生,共青团员,西藏山南羊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旦增列单,一个质朴的,坚守做人诚实、做事踏实、诚信经营、承担责任的理念,带领员工发展企业生产,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参与脱贫攻坚,为贫困农牧民及困难员工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旦增列单2011年担任西藏山南羊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来,坚持“以诚取信、以信取胜”的工作理念,把诚实守信作为发展事业的基本原则。公司签订了不计其数的工程承揽合同和工程合作协议,始终做到“守合同、重信用”,从未发生过任何违纪违约和合同纠纷事件。对待员工,无论是公司正式员工还是临时雇佣工,都以市场行情、签订合同为标准,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兑现福利奖金,从不拖欠一分一毫,从未出现过因拖欠员工工资被投诉、起诉现象,赢得了职工的赞誉和信任。在农民工心中,即使工资略少些,大家都愿意在他的公司上班、打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全国乡镇企业质量工作先进单位”。
旦增列单认为,企业发展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勇于承担肩负的社会责任。旦增列单带领公司积极响应号召,与浪卡子县地域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差、贫困面积最大、脱贫任务最重的伦布雪乡结成帮扶对子。他深入实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结合实际,投入新建氆氇编织、藏被缝纫加工厂,为贫困农牧民及公司困难员工增收致富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到2016年间,西藏山南羊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帮助农牧民群众13345人就业,农牧民工现金收入达3.0367亿元,其中贫困人员收入达2.0649亿元,实现了浪卡子籍986户脱贫,其中10%的家庭已达到小康水平。
旦增列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款100.25万元资金建立“羊湖子女”教育基金。为农牧民建房、医疗、学费、购买农牧业生产资料等捐款捐物,总资金达616万元。
313史庆明,男,汉族,1959年1月生,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二十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
担任粮店主任以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着为民服务的承诺,诠释着诚信的内涵,将一家普通粮店发展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有限公司。20多年中,企业没有一次因违反政策规定受到过处罚,没有一次因短斤少两、质价问题遭到投诉,树立了诚信经营形象。
史庆明办企业靠诚信。他坚持“三不进货”原则,不是正规厂家不进货、没有检验合格证不进货、二道贩子手里不进货,对上门推销、许以回扣的坚决。销售时,外进货售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停售,决不让顾客受损失。粮店经营的五大类100多个品种的商品,全部明码实价,严把质量关。抗击非典期间,食盐脱销,有的粮店趁机涨价,史庆明却坚持保质保量不提价,敞开供应,仅此一项就少赚20多万元。
史庆明为民服务讲诚信。他每天早晨都带领员工向国旗宣誓,让诚信立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铭刻在每一名员工心中。他们率先实行市区免费送货,粮店为顾客送货5万多次,运送粮油4万多吨,史庆明本人驾车送货1000多次,运送量200多吨。老红军、对革命有特殊贡献的老买粮油一律5%优惠,老顾客买货钱不够或装具不够,可以向粮店赊和借用,拉近了粮店与群众的距离。所以,供应区内有的顾客搬走了,仍要舍近求远坐公交车来买粮油顶盛电竞下载,粮店恪守诚信的“金字招牌”让群众信赖。
史庆明用自己的奉献维护诚信观。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他的工资可以高出职工两倍,但他坚持不多拿一分钱,将至少10万元应得的收入留给了企业。他几乎没有节假日,把粮店当成自己的家,把职工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不管哪里有个大事小情都跑前跑后。史庆明引进了速冻饺子生产线多公斤。一次,由于存储原料的冷柜出现故障,导致300多公斤的猪肉腐败变质,史庆明毫不犹豫地将变质的猪肉全部销毁,宁可损失经济利益,也不能砸了企业的“牌子”。靠诚信,他们生产的汤圆、饺子等20多个品种迅速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314刘文新,男,汉族,1972年6月生,党员,河南省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刘文新把诚信当作经商的通行证,把质量当作立身的根基,使企业不断做强。他恪守信用,从不拖欠茶农一分钱;他公开承诺,只要消费者不满意,一律无条件免费退换。
1992年,刘文新成立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又成立文新茶叶合作社,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之路,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术服务,实施订金提前预付、原料优价收购、年终优者返利等惠农举措,公司收购茶叶从没欠过茶农一分钱。2014年春节前夕,浉河港新湾村和郝家冲村的部分茶园租金到期,公司资金却异常紧张。茶农说,缓一缓,过完年给也一样。但刘文新想方设法压缩其他开支,甚至把夫妻俩的工资全部拿出来,赶在腊月二十六把130多万元租金支付到位。
为确保茶叶品质,刘文新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HACCP等国际认证标准。在产品质量出厂检验时,公司要求每一项产品质量指标必须严格高于国家标准。2012年刘文新斥资近2000万元,建起了一流的实验室,所有茶叶批批自检,自检合格后,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复检。多年来,送检的文新茶没有发现一批不合格。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直营专卖店和加盟店里,随便选出任何一款茶叶,都能查到出自哪一块茶园。这种近乎苛刻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让每一袋茶叶都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在贷款审核愈加严格的当下,刘文新的诚信就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时至今日,他没有一笔贷款欠息、逾期。刘文新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文新,我信得过!”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这么认定。因为“信得过”,茶农都愿意把茶卖给文新;因为“信得过”,企业员工团结一心,公司里十几、二十几年的“元老”比比皆是;因为“信得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定了文新。
315刘发英,女,土家族,1970年3月生,党员,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
从2005年开始,刘发英以“英子姐姐”为网名开展网络助学,并首创全透明的“一对一”网络助学模式,搭建起网络公益的信义桥梁。起初,她满怀爱心,却遭遇质疑,但她不改初衷,用12年的执着与真诚书写了一段网络助学诚信传奇。
为赢得网络公益人士信任,她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电话等信息在网上公布,坚持亲自走访每一个贫困学生家庭,详细收集学生资料,并不厌其烦地将这些资料拍照后上传到“英子姐姐”助学网“待资助信息”板块,网友只要点击一下,就能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选择资助对象,并通过网页留下的电话和地址,通过询问或者实地回访等方式加以验证。当“一对一”资助款一到账,她又把相关信息转到“已资助信息”板块,公布该学生资助人的网名、资助金额等,并督促学生与资助人取得联系。团队中法律顾问则像“纪委书记”一样,一一电话回访核实相关情况。所有资助人和受助学生只要在助学网站上输入他们的名字,就可以清清楚楚看到资助与受助情况。
“有人用网络恶搞,有人用网络出名,她却用真诚与信义凝聚四海爱心。”江苏常州黑牡丹公司退休老人戴先生用近半年时间挑选全国助学网站后,感动于刘发英诚信助学的执着与无私,先后通过刘发英和她的助学团队资助12名贫困学生共21万余元。2017年3月,戴先生义捐200万元设立了“英子姐姐”助学基金。
在刘发英的工作室,保存着100多本厚厚的“信义爱心账本”,详细记录着12年来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捐款人地址、电话号码、QQ号、金额,受捐学生姓名、学校、年级等重要信息,包括全部汇款和转款单据复印件存档。这100多本助学登记册,记载着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位网络公益人士跨越民族与国界的无疆大爱,也积淀和见证了刘发英及其团队12年倾情助学的至臻之爱与无价信义。12年来,刘发英坚持以诚聚爱,以信取义,终于赢得1700余名网络爱心人士信赖,募集爱心助学善款1680多万元,资助了2780名大山里的贫困孩子实现求学梦想。
刘发英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安树堂在浴池拆迁、个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不避不怨,在浴池旧址“蹲守”一个多月,集中退还顾客4万多元澡票。他诚实守信、诚信经营的做法被群众交口称赞,新开张的浴池一周内就卖出10万元的澡票。
安树堂是沈阳市的一名外来务工人员,2012年5月投资30多万元开了一家大众浴池。但仅一年后,因城市统一规划,浴池需要拆迁。听到这消息,安树堂当时就蒙了:刨去7万元的房租和人工、水电等各种经营成本,仅先期装修改造投入的成本就有10多万元没收回来,日渐红火的生意就这样被一盆冷水浇灭了。“一定要先把联票款退回去”,冷静下来的安树堂首先想到退钱,而不是怎么把赔进去的钱赚回来。2013年6月29日,浴池被铲车推倒了,安树堂就在废墟旁摆上方桌,工工整整写了一张告示:“浴池因拆迁停止营业,为保护广大顾客的切身利益,顾客们手中有剩余的联票请尽快来退票,望广大顾客互相转告。”那段时间,安树堂每天凌晨5点来到浴池旧址,直到夜里11点钟,始终坚守在方桌旁,等着来退票的顾客。“蹲守”了一个多月,安树堂用借来的钱集中退还了顾客4万多元的联票款。过了集中退票期后,安树堂一算,手里还有几千块钱的联票款没有退回去。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安树堂随身都备好钱,随时准备着退票。终于,大约半年后,联票款全部退完。安树堂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一年前给顾客作出的浴池停业一定退款的承诺。凭借着诚实守信的良好信誉,浴池动迁一年之后,安树堂利用从十几位朋友处借来的40多万元资金,在2014年10月18日,又开了一家新的大众浴池,取名“诚沐池”。开业当天,“诚沐池”就卖出联票一万多张,一周之内卖出两万余张,价值10万元。那一张张联票,就是居民们给安树堂诚实守信投出的赞“诚”票。
在经营过程中,“诚沐池”对残疾人免费,对低保户免费,每年春节初一至初六、五一劳动节三天假期免费……“诚沐池”每年都要向所在社区里的困难家庭赠送联票,近3年来送出联票近万张。眼看着残疾人洗浴的艰难,安树堂计划为残疾人建一个无障碍浴池,让轮椅可以直接推进浴池,这是安树堂在心中对残疾人作出的承诺,人们相信他的承诺一定能够兑现。
317农华安,男,汉族,1980年1月生,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西河镇古娄村党总支书记。
农华安坚持诚信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种植业,宁做亏本生意,也要保证农作物无毒无害。靠着诚实守信的品质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农华安积极发动周边农户一起组建合作社,带动了村民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增收。
2008年,农华安不顾亲人反对,放弃在广东的高薪工作,带着务工挣下的10多万元和掌握的市场信息回到家乡,建成120多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发动周边蔬菜种植农户组建“华安蔬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冬,农华安与批发商签订白菜收购订单,后因天气转暖,白菜市场价下降,批发商拒绝按事先约定的价格收购白菜。为信守承诺,农华安按承诺价收购了社员种植的全部白菜,亏损10多万元。2016年,农华安与两个中学签订蔬菜供应合同。因雨季提前到来,市场上蔬菜价格不断上涨,如按当时市场价,农华安可多赚9.6万元,但他还是按合同订购价,不加价不减量地向学校供应蔬菜。很多人都说他傻,净做亏本生意,他却说:“虽然亏了点,但心安。”
农华安常说:“搞种植就要讲良心,特别是吃到嘴里的,绝不能沾毒带假。”2011年,农华安带领社员种植生姜。因农药代替人工除草杀虫作业的成本低,有些社员想这样干。他得知后,马上劝说社员,生姜虽然长在地下,但还是会受到农药的渗透,除草剂还会影响到姜苗的生长。“我们要本着自己的良心去种植,宁愿不赚钱,也不能坏了合作社的名声,更不能种有毒的东西害人。”在他的劝说下,社员们放弃了喷洒农药的想法。为鼓励社员坚持采用无公害的生态种植方式,农华安对无催熟剂的番茄每斤收购价提高5毛钱,为此他的成本增加了6万元。
农华安致富不忘回报社会,想方设法为村民办实事好事。他争取项目和经费3500万元,建成4条共8公里的水泥村道、15条共18公里的水利渠道、25公里机耕路、1座300米的大桥。他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捐资10.3万元帮助村里平整文化活动中心土地、安装路灯,帮扶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70多次。他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结对帮扶6户困难家庭,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320多次,带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员200多名、蔬菜生产基地12个,种植规模扩大到1800多亩,为村民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
他虽躯体残疾,但身残志坚、艰苦创业;面临竞争,始终坚持诚信为本、重诺守则;历经窘境,却独自承担,从不拖欠工人分毫……20年来,李文忠用“尽本分、守信用”的人生信念照亮着自己人生的道路,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文忠小时候因病导致腿部残疾,饱尝正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卖过草绳、扎过灯笼、做过建筑工等。1995年,李文忠成立中飞彩钢工程部,涉足彩钢钢构市场。
2013年春节前夕,李文忠派儿子与某大桥局签订了近100万元的施工合同。由于儿子对材料不熟悉,错把轻型钢材当成重型钢材。李文忠看到儿子带回的合同,他知道这将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考虑到合同已签,为了企业信誉,李文忠决定按合同履行施工任务。李文忠父子与工人共同上架杆,吃住在一线。工人每天三班倒,李文忠父子24小时全程参与质量监理。通过22天的奋战,李文忠等人提前8天完成施工任务。但没人知道,为了履行这个合同,李文忠亏损了18万元。
多年来,不管生意如何,他始终按时兑付工人工资。2014年经济不景气,大量工程款拿不到。工人都知道他厚道守信,没有一人催要工资。可李文忠说:“再难也不能拖欠工人的血汗钱。”腊月二十八,他将从亲戚、朋友和银行借来的80多万元全部给工人发了工资。他和西安中铁局合作,对方给付工程款时,多打了5万元,李文忠主动驱车找到对方负责人,退回了多余部分。对方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不爱钱”的人。
李文忠致富后,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得知家乡厂湾小学修建校舍,他捐款4000元;村里修通组公路,他捐款1万元;“5·12”汶川地震,他向受灾群众捐款5000元;他还资助贫困生1万多元,吸纳10名残疾人到企业工作。2011年,了解到贫困户老屈想创业办砖厂,但没有启动资金,李文忠借给他30多万元,帮助他搭建工棚,购买制砖设备。不料老屈的砖厂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女儿又不幸身患白血病。李文忠不但没有催促还债,还借给他2万元创业资金支持他外出创业。李文忠听说县里开展精准扶贫,便积极争取,结对帮扶2个贫困户。
319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生,党员,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终身教授。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为表明志向和决心,取“仁心济世”之意而更名。他誓卫医道,诚信行医,力求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疗程治愈病人,一直秉承舍医送药的优良传统。行医60余载,他拯疾济羸,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为铭,诠释大医精诚要义。
李济仁12岁就跟随当地名医学医,成长为具有46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从乡野郎中成长为一代名医,李济仁初心不改,执着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校注整理新安医著,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特色和规律,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原貌,并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李济仁独著和主编《济仁医录》等学术专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15岁的王某,四肢痿弱无力,经常跌倒。经大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长期服用激素、维生素等无效。李济仁以《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连续调方数次,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李济仁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更是将“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延续传承。几十年来,他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和夫人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始终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他的5个子女也在中医药不同领域各有建树,成为当代中医传承的典范。他还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传人,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李济仁荣获首届国医大师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320杨荣,男,汉族,1963年8月生,党员,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金昌分行工会办公室主任。
“放心吧,好兄弟,以后我就是你的眼睛!”杨荣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心和毅力,重新点燃失明战友生活的希望,帮助战友战胜困难,走上自立自强之路,践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春来秋往、草枯木荣,变的是时间和身份,不变的是线年的光阴,把“信义”二字捂得滚烫!
1985年夏天,在一次排险任务中,和杨荣既是老乡又是战友的张永忠失明了。面对坠入生命谷底的战友,杨荣不离不弃,成为张永忠荒芜黑暗的世界中一缕希望的光。退伍后,杨荣对张永忠说:“放心吧,好兄弟,以后我就是你的眼睛。”这句慰藉之语,成为杨荣践行30余年的承诺。被评定为一等伤残的张永忠生活难以自理,因为怕拖累父母而搬进窝棚不肯见人。得知战友情况,杨荣主动搬进了张永忠的临时住所,每天给他做饭,陪他散步、谈心,使战友恢复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为了解决张永忠的生计问题,杨荣四处寻求帮助,多次找有关部门争取救济金,并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出钱出力,帮张永忠盖起4间砖房,还为张永忠找到了伴侣。为使张永忠能在社会上立足,他陪着张永忠到武威市医院学习按摩技术,又筹措资金帮他办起了按摩室。后来,张永忠眼疾复发,无力支付昂贵的手术费。杨荣拿出了家里买彩电的钱为张永忠安排手术。手术后,杨荣又向单位请假专门陪护,直至张永忠康复回家。
2005年,杨荣调到金昌市区工作,他决定:带着张永忠一家一起进金昌,并帮助张永忠在金昌市区开设了两家“惠民永忠按摩诊所”。战友深沉的关爱点亮了张永忠心中的明灯,他决心将这个爱心火炬传递给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张永忠带领本地14名残疾人和他一起走上自立自强的就业道路。面对张永忠日益红火的事业,杨荣难以抑制内心的欣慰和兴奋,对战友说:“兄弟,我们终于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杨荣对待战友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刻苦努力。业余时间,杨荣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为减少业务差错,他对每天的工作都认真记录,以备查考;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徇私情,将业务差错率下降到万分之零点一以下,创造了全辖区最好纪录。
杨荣荣获全国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21杨文钦,男,侗族,1932年9月生,党员;扎西志玛,女,藏族,1933年10月生,党员。二人系夫妻,均为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为了“改变家乡山区缺医少药面貌”的誓言,杨文钦夫妇放弃留京机会,扎根侗乡,从乡村医生做起,穿梭乡镇村落,走遍侗族700多个山寨,挽救了无数生命。半个世纪里,他们不仅兑现了年轻时的承诺,更给社会带来了无限感动。他们一诺千金,在耄耋之年依然矢志不渝。
1952年,杨文钦作为民族地区干部培养人选,被保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习。1956年,杨文钦转入北京医学院,不仅实现了学医的愿望,也遇见了他相知相守60载的伴侣——扎西志玛。1961年毕业前夕,两人击掌立誓,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改变家乡山区缺医少药的面貌,为祖国卫生事业服务。
毕业分配的结果出乎意料,杨文钦被分到了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北大医院),扎西志玛被分配到了北京友谊医院。
为了曾经立下的誓言,1968年,杨文钦带着扎西志玛回到了故乡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杨文钦夫妇被安排到扶罗卫生院,当时卫生院人员少,工作量大,他们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当清洁工,看病、敷药、动手术、洗器械,脏活累活样样都来。村里的小水电站,只能晚上供电,夫妻俩常常是白天看病,晚上接着做手术。扎西志玛不会说侗话,杨文钦就给她当翻译。杨文钦做手术,扎西志玛负责打下手;扎西志玛做手术,杨文钦就负责麻醉。有时候遇上大手术,夫妻俩还要一起上手术台。为让边远地区村民更方便地得到救治,夫妻俩还送医上门。山高路远又不通车,他们常常挑着手术器械,从清晨走到天黑。杨文钦夫妻俩足迹走遍侗族700多个山寨,挽救了无数生命。
1973年,夫妻俩被调回县人民医院,忙碌依旧。1983年,杨文钦接任县人民医院院长,他大胆推进医院改革,使医院享誉湘黔边界,附近十多个县市的老百姓慕名来就医。1996年,杨文钦和扎西志玛退休。许多私立医院高薪聘请他们去坐诊,都被婉言谢绝。时至今日,杨文钦、扎西志玛夫妇已80多岁高龄,依然坚守在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门诊第一线。
杨文钦、扎西志玛荣获全国“最美医生”、感动湖南十大人物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322杨步红,女,汉族,1975年8月生,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湖畔佳苑体育彩票销售站负责人。
面对数百万元的彩票奖金,杨步红不贪不占,全数奉还得主。凭借诚信经营,她赢得顾客的信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内涵。
2012年12月23日,一名经常来店里购买彩票的彩民给杨步红打电线多元的彩票。杨步红按照这位老彩民选的号码,帮他打出了彩票,直到晚上关门,这位彩民也没来。正是这600多元的彩票,中了当期的大奖,奖金共计265万元,而这位彩民却不知道自己中奖。面对265万元巨奖,她坚守诚信准则,主动找到这个彩民,归还了中奖彩票。
2016年7月15日和7月21日,宁夏“排列3”和“排列5”的百万大奖接连两次降临在杨步红的彩票店。在婆婆住院做手术急需用钱的关键时刻,手握百万大奖的杨步红不为所动,主动寻找中奖彩民。其中一位彩民因工作繁忙,连兑奖也让杨步红代办了。
2017年4月,有一位彩民在杨步红的投注站购买了几张“顶呱刮”即开型体育彩票,刮开后没注意看游戏规则,就将彩票丢弃在销售站内。杨步红收拾废弃彩票时,发现这张彩票中了500元,但彩票的主人已不知去向。她不怕麻烦,通过查看彩票站内摄像头录像,一个一个筛查核对,终于确定了中奖彩民。她把彩票保管好,一个多月后,当这位彩民再次来到销售站时,杨步红将彩票交还给他。杨步红说:“彩票本身就是慈善事业,做善事应当光明磊落。踏踏实实经营我的彩票站,服务好每一个彩民是我的本分。”除了归还彩票,她还经常在店里拾到彩民遗落的钥匙、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及钱包等财物,每一次她都会想尽办法归还失主。
“做生意要诚信经营,做邻居要热心助人”,杨步红总是这样要求自己。2015年10月,了解到吴忠市一名女孩因父母离异辍学,她便每月赞助500元生活费,帮助女孩重返课堂;得知宁夏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困难,她便主动要求赞助一名上高中的孩子……2017年6月,在电视上看到同心县马高庄乡赵家树村小学贫困学生的情况,她就主动和学校联系,为孩子们购置2万元衣物。
323连于妹,女,汉族,1931年11月生,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退休职工。
60多年的坚守,是一个弱女子对邻居两代人的庄重承诺,是一份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大爱。连于妹用真、善、美为他人撑起生命的天空,诠释了不求回报的付出和博大无私的胸怀。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山腰盐场工作的连于妹夫妇已有6个孩子,加上大伯寄住在自己家,一共是9口人的大家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过得很艰辛。连于妹有一户邻居,夫妻都是盲人,丈夫叫庄顺丰,妻子人称“暗娘”,儿子庄古祖是智障,一家残疾人过着半乞半饥的日子。屋漏偏逢连夜雨。庄顺丰不幸生病,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庄顺丰想到了好心邻居连于妹。他拄着拐杖、拖家带口来到连于妹家,跪在连于妹面前恳求收养他们。连于妹深知,自家只有两个劳力,却要负担9口人的生活,再收养庄顺丰一家,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啊!但连于妹咬了咬牙说:“你们一家子就来我家搭伙吧!”
一句承诺,千钧重担。收养庄顺丰一家后,家里人口增加到12人,生活的压力也随之陡增。为了一大家子能吃上饭,连于妹夫妇早出晚归,每天拼命在盐场围海作业。生活虽然艰辛,但连于妹始终把庄顺丰一家当成自己的亲人,生活上一视同仁。
几年后,庄顺丰夫妻俩相继去世,把痴呆儿子庄古祖托付给了连于妹。“暗娘”去世前,连于妹煮了猪肝汤喂她吃,“暗娘”泪眼汪汪地让儿子到床前,紧紧拉着于妹的手,不停地哽咽着,示意把22岁的智障儿子托付给于妹。连于妹一边擦去“暗娘”眼泪,一边连续点头,对这个不幸家庭作出了无声的郑重承诺。
连于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庄古祖吃饭、睡觉、换衣洗被、清理房间等日常生活。然而,因为智障,庄古祖时常犯错惹事,连于妹常要出面处理他在外惹事的纠纷。尽管如此,连于妹从来没有对他红过脸,也没有训斥、打骂过他,对庄古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亲。2015年,她已经84岁高龄,身体大不如前,但仍然细心照料着68岁的庄古祖。4月,68岁的庄古祖因脑溢血摔倒,半身瘫痪在床,连于妹以坚强的意志照顾着庄古祖,直到次年他安然过世。
324吴松航,男,汉族,1972年9月生,党员,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总经理。
吴松航心里始终铭刻着一句话:“卖出的不仅是品牌,更是企业的诚信、民族的良心和国家的未来。”他把诚信作为企业立身之本,用诚信做放心奶粉,严把每一道质量关,用“好奶粉五大标准”赢得了市场信誉。
2010年底,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正式成立,吴松航被任命为总经理。当时国产奶粉消费情况不是很好,三元奶粉知名度低,在全国代理商户不足100户,寻找各级经销商十分困难。吴松航一心扑在市场上,他认为“诚信经营”才是最好的营销手段,坚持不弄虚作假,不以次充好。
吴松航常说:“我们都有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做一款好奶粉,这就是我们的标准。”他制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除66项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外,还自行开展风险项目检测和监控40余项,检测项目达100余项之多,品控人员24小时监控。自2011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开展“月月抽检”活动以来,三元奶粉全部合格,销售额连续5年行业领先。2012年,吴松航总结出国际标准好奶粉的生产模式,提出鉴别好奶粉的五大标准,重塑国产奶粉形象。
吴松航亲自带领团队开展宣传,以“诚信”为依托,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什么样的奶源是好奶源、什么样的工艺是好工艺、什么样的配方是好配方……他用真诚的沟通方式,面对面向终端门店老板、消费者进行好奶粉理念的普及,三元奶粉渐渐得到了认可。
三元奶粉市场不断扩大,吴松航丝毫没有降低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他提出“用人品做产品”的诚信理念,要求在产品生产的原料来源、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产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上必须严格把关,坚持用好奶源,坚持用好工艺。采用级牧场绿荷牧场奶源进行湿法生产,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出的奶粉营养均衡、品质安全、口感新鲜。
诚信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诚实地选择最好的原料和生产方式……用产品的真诚,沟通的真诚,打动消费者,实现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吴松航的诚信经营理念在奶粉行业逐步推广,带动了国产奶粉业的整体提升。
325何玉涛,男,藏族,1977年12月生,党员,四川省成都市国税局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分局主任科员。
他是妻子床前日夜服侍的好丈夫,是两任岳父母膝前的好女婿。妻子弥留之际,他许诺替妻尽孝,给岳父母养老送终;妻子病逝,他承担起为亡妻尽孝之责,并积极偿还为前妻治病欠下的债务。他一诺千金代妻尽孝,用真情和行动书写了传奇佳线年,驻邛崃某师快速反应部队团侦查股长何玉涛与省博物馆讲解员胥伟华步入了婚姻殿堂。何玉涛的部队在邛崃,由于训练任务重,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新娘胥伟华就每天乘坐长途汽车,上下班往返于成都邛崃两地。就这样,两人约定,先以事业为重,过两年再要孩子。正当他们憧憬未来生儿育女的美好生活时,胥伟华却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肾上腺皮脂癌!随着妻子病情一天天加重,何玉涛向部队请了假,全天候在医院陪护。后来,为更好地照顾妻子,他向部队递交了转业申请。作为部队重点培养的干部,岳父对女婿的转业痛惜不已。
昂贵的医药费,让何玉涛倾其所有,积蓄、转业安置费不够开销,又四处借钱10余万元,可最终还是没把妻子留住。病重的胥伟华,始终放心不下日渐老去的父母,在她临终时,何玉涛看出了妻子的担忧,安慰她说:“爸妈只有你一个女儿,你既然嫁了我,我就一定要替你尽孝,给爸妈养老送终!”何玉涛与胥伟华从结婚到胥伟华去世不过两年。妻子病中欠下很多债,至今尚未还完。对此,何玉涛坚定地说,哪怕能够延长她一秒钟的生命,都是值得的,治病欠的债也一定要还。
办理完妻子的后事,何玉涛谨守“为岳父母尽孝养老”的承诺,将岳父母接到家里,诚恳地说:“从今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了!”原来从不下厨的他,开始钻研菜谱,每天按照岳父母的口味,做一桌可口有营养的饭菜。二老激动得逢人便夸,玉涛不是亲生,胜过亲生!为了消除二老的顾虑,何玉涛始终没有再婚。岳父母看到女儿病故好几年,何玉涛仍孑然一身,“逼迫”他去相亲,他都坚持“必须孝顺侍奉前妻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为条件。直到遇见藏族姑娘陈建伟,她欣然答应了何玉涛的“苛刻”要求。因为她相信,这样一位一诺千金,重情重义有担当的男人,值得托付终身。
326何建林,男,汉族,1970年8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农2连养殖小区职工。
何建林以诚信经营为己任,宁可自己承担巨大损失,也不昧着良心赚黑钱,两次主动把维系全家生计的患病猪羊做无害化处理,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诚实守信、维护食品安全的好榜样。
1994年,何建林下岗。何建林的妻子没有工作,这个年轻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何建林没有向组织伸手,没有向农场提任何要求,而是想办法自谋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学习,他决定进行生猪养殖。何建林将全部的积蓄都投进去,在自家小院开始了创业之路。在党的好政策下,勤劳能干不怕吃苦的何建林,很快就把养殖规模发展起来,从10头猪到20头猪,直到后来的上百头猪。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摘去了贫困户帽子,满怀希望地奔向幸福生活。不料2009年的时候,何建林饲养的母猪忽然发起了高烧,产下的10窝小猪也染上了怪病。何建林和妻子一筹莫展,他们请来兽医帮忙治疗,但收效甚微,最终病猪全部死亡。何建林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打电话给团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请他们来帮助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这次事故,何建林家庭面临巨大经济压力。有的人说他傻,病猪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或许能挽回一些损失。但何建林心里有一本账:如果干了这事儿,自己一辈子都别想睡个安稳觉!
2010年,由于猪肉的市场行情不好,何建林开始跟着尔族邻居们学着养羊。经过一番调查,他选择了产肉多繁殖率高得多浪羊。何建林从亲戚那里东拼西凑借来了8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第一年养殖了40多只多浪羊。经过四年的发展,羊群数量逐渐增加,何建林家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2014年4月,噩梦一般的场景再次出现。他们饲养的羊喝了施肥罐里的水,不到半小时全部倒下。两个小时的紧张抢救仍然无济于事,82只羊全部死亡,这对一个养殖户来讲,实在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情。虽然何建林非常心疼,但他知道,这些羊是非正常死亡,绝对不能拿出去卖。何建林的孩子还要上学,借的钱也没还清,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依然对妻子说:“咱们再穷也不能做昧良心的事。这些羊是喝了化肥水死的,人吃了可能会出问题,这种坑人的事儿,咱不能干!”第二天天一亮,何建林就请来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327余兴贵,男,汉族,1951年3月生,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阳和镇偏岩子村4组村民。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含辛茹苦,养猪挣钱,用15年的时间替因病早逝的儿子偿债,用诚信讲述了一个新时代“子债父还”的真实故事,诚实守信的风骨和品格得到了赞誉,乡亲们都叫他“诚信老爹”。
20世纪80年代,余兴贵曾是当地的养猪致富能手,后来儿子长大成人,一家人其乐融融。2001年,儿子余斌在外打工,患病后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为了治病,余斌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借的每一笔钱他都记在本上。2002年9月,病重的余斌在医院泪流满面地说:“爸,我没能对您和妈尽孝,不配做您的儿子。我自己时日不多了,有件事放心不下,这两年来为了治病,借了近20万元,都在这个本子上记着,这辈子我无法还了,请您帮忙给这些朋友说一下,我下辈子当牛做马都会还给他们!”余兴贵拉起儿子,擦干眼泪说:“斌娃儿,你借的债务,我们会尽力想办法还。”一个月后,年仅28岁的余斌撒手人寰。不久,余斌妻子也离家出走,杳无音信。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余兴贵连死的心都有,但看到年迈的老伴和牙牙学语的孙女,他告诉自己:“你不能死,你得坚强!孙女还等着你抚养成人,借的债还等着你去偿还。”虽然,余斌当年借的钱都没有人来讨要,有的人甚至说不用还了。但这位倔强的华蓥汉子坚决地说:“人家挣钱也不容易,当初好心好意借咱急用,就说明别人尽心尽力帮助咱、信任咱,咱怎么能食言,不讲诚信呢?”
他笃定地向亲友和乡邻说:“我们老余家虽然穷,但志不能穷,而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儿子的债,我来还。我还不了,我孙女也得还。”
他把儿子记录的“账本”拿出来,一笔笔地核对:李忠诚6000元,段世金5000元,李廷富5000元,余翠华10000元……一共借了21家的钱,总共19.95万元。余兴贵和老伴黄志英一边悉心照顾小孙女,一边辛勤养猪挣钱还债。为了能早日还清债务,他们省吃俭用,一年到头难见几顿荤腥。
2017年2月17日,余兴贵把账本上最后一笔500元欠款亲手交到余海琼手里。15年,他还清了所有欠款,此时的余兴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说:“做人要有诚信,才活得硬朗。”
328宋兆普,男,汉族,1964年3月生,党员,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
他信守行医准则,不为病人开昂贵的无用药品,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他多年来义务救助贫困残疾患者4000多人,义务救治脑瘫患儿3000多名,4次远赴新疆联合当地组建康复机构,救治脑瘫患儿1400多名。他以医者诚心回报社会,被称为“诚信医者”。
宋兆普15岁跟随父亲学医,父亲“不收挂号费、诊疗费,不多收病人一分钱”的行医准则,让他深刻认识到医生悬壶济世的意义。从那时起,他不忘父亲的教诲,不为病人开昂贵的无用药品,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践行了诚信行医的诺言。
随着行医时间越来越长,宋兆普关注到脑瘫患儿特殊群体,特别是贫困家庭倾家荡产也治不起病的现状。望着孩子期盼的眼神,听着家长焦急的祈求,宋兆普坐不住了,他对患儿家长承诺:“来到我这里的脑瘫患儿,只要在医学条件上允许,即使我们医院出钱,也一定要将孩子们治好!”从2009年开始,宋兆普运用自己总结的“金庚康复疗法”,主动救治脑瘫弃婴和社会贫困家庭的脑瘫患儿。8年来,在金庚医院收养治疗的脑瘫弃婴从最初的每年100多名到现在的每年400多名,婴儿的吃喝拉撒、治疗康复,无论是工作量还是费用开支都是巨大的。宋兆普在困难面前始终坚守救治脑瘫患儿的承诺,更不忍心因费用问题中断治疗而导致患儿的康复希望破灭,他想尽一切办法,先后垫付上千万元用于患儿的生活及康复治疗费用,不仅花空了他开办医院多年的积蓄,甚至把医院日常收入也投了进去。
“一名党员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诚实守信是准绳。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是每位医生理应坚守的行医准则。”这是宋兆普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救治更多脑瘫患儿,他带领团队先后奔赴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福利机构,治疗脑瘫弃婴3000多名。
宋兆普还与新疆墨玉罗科曼医院联合在当地成立了脑瘫儿童康复机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在和田地区建立3家脑瘫康复机构,先后有1400名尔族患儿在当地得到了及时治疗,619名孩子得以康复。
329张根宝,女,汉族,1948年2月生,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梅溪社区居民。
10多年前,一位老人弥留时将瘫痪的儿子托付给了自己的护工——张根宝。为了老人一个嘱托,一句承诺,张根宝无私坚守15年,承担起了亲人的责任。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最美护工”。
十几年前,张根宝从老家湖州南浔来到嘉兴,举家搬迁至王店镇。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她,经人介绍来到李大爷家帮忙。李大爷的妻子早逝,唯一的儿子李增又因小儿麻痹症双腿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屋漏偏遇连夜雨,李大爷的腿又摔伤了,让这个家更是雪上加霜,父子俩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一向热心肠的张根宝来到李大爷家做了一名护工,尽心尽力地照顾李大爷和李增,这位善良能干的护工给李大爷一家带来了温暖。
2003年,李大爷离世。弥留之际,老人将残疾的儿子托付给张根宝。她听了以后心生犹豫,照顾一个比自己小9岁且双腿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的男人谈何容易?看着老人渴求的目光,感念这一年来和李家父子的融洽相处,善良的张根宝还是一口答应下来:“好,我来照顾他,我不会让他饿着冻着!”
就这样,为了一句承诺,张根宝接手了照顾李增的任务。2006年,李增突然昏倒,送往医院后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还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在医院里昏迷了9天9夜,张根宝寸步不离地守了9天9夜。出院后,李增需要每天早晚空腹注射一次胰岛素。为此,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在医院里硬是学会了换针头。自从李增每天开始打胰岛素,张根宝便一步不敢离开,甚至到湖州南浔亲戚家吃年酒也要带着李增。李增的并发症严重,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每件事都要让张根宝操心,照顾瘫痪病人的艰苦可想而知。张根宝说:“时间久了有感情了,我就把他当自己的亲弟弟来照顾。”
2010年,她拿着老家房子7万元的拆迁费,在王店镇梅溪新村买了套一楼的房子,把没有血缘关系的李增接到家中照顾,而她每月依旧只拿500多元的护理费。端水喂饭、擦身穿衣、嘘寒问暖,十多年来天天如此……为了一个承诺,她坚守15年。她唯一期盼的就是李增能平平安安的,对已故的李大爷有个交代。
330陆磊,男,汉族,1983年7月生,党员,某部队51分队班长。
面对因车祸导致重度伤残的女友,陆磊坚守两人相伴一生的诺言,满腔柔情悉心呵护,真情唤醒“植物人”女友;他信守承诺,坚持迎娶身体重残、智力低下的未婚妻。七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地陪伴她再次“长大”,用爱的坚守践行真爱诺言,被誉为“信义好兵”。
2010年元旦,陆磊的未婚妻潘小侠从河南老家来部队探亲,外出时不幸被失控的农用车撞伤,生命垂危。潘小侠家中没有什么积蓄,而肇事者家庭经济困难,能给的赔偿也是杯水车薪。为给未婚妻治病,陆磊到处找人借钱,凑够了手术费。昏迷的潘小侠一直卧床,为了不让她生褥疮,陆磊每隔一个小时都要给她翻下身;怕她肌肉僵化,每天还要给她按摩5个小时以上,累了就趴在医院的凳子上睡一会儿。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昏迷20多天的潘小侠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苏醒后的潘小侠身体右侧瘫痪、智力仅相当于2岁儿童。医生建议通过不断敲击“记忆之门”来唤醒她。从此,陆磊便对未婚妻一遍一遍讲述他们相爱的往事,一遍一遍播放她平时爱听的歌曲。无数个日夜坚守和付出终于换来了奇迹,潘小侠能用睁眼闭眼和陆磊进行简单的交流,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男友。一个月后,潘小侠的左半身可以活动了。
潘小侠生活不能自理,陆磊就手把手教她,两个月下来,潘小侠学会了自己吃饭。潘小侠一站起来就全身发抖,陆磊每天陪她坚持锻炼,由最初的1分钟,到后来可以站立5分钟。学走路时,潘小侠右半身瘫痪,只能迈左腿。陆磊便用绳子一头绑住她的右腿,一头绑住自己的左手,用绳子拉扯帮她保持平衡,半年时间过去了,潘小侠学会了走路。
鉴于潘小侠的病情,陆磊的父母对这门婚事提出反对,但一向孝顺的他这一次却未遂父母的心意,他说:“从和她在一起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承诺相守一辈子,我不能放弃她。”2011年10月,面对智力尚未恢复、半身瘫痪的潘小侠,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与她携手走进婚姻殿堂。7年过去了,在陆磊和父母的悉心陪伴下,妻子潘小侠的生活基本能自理。当别人都以苦难看待他的生活时,陆磊却感到幸福。在他眼里,两个人能够相互依偎着走下去,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陆磊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31陆亚明,男,汉族,1968年1月生,党员,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绿波廊酒楼总经理。
从一个年轻的面点技师,到如今的“上海工匠”,陆亚明与中式面点相伴30余年,以诚信务实为本,争当餐饮行业排头兵,建立了“绿波廊中式面点制作工艺标准”,不忘初心,努力创新,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面点的责任。
虽然绿波廊酒楼至今已经接待了60余批中外元首和政要,但在陆亚明看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这才是诚信经营之道。他把诚信经营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从点心创意制作到餐点设计开发,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确保品质,让餐饮也变成一种艺术享受。为了满足不同类型食客的多样化需求,陆亚明在总结30多年中式面点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提炼出“融会贯通、创新面团、馅要多味、营养健康、形要活脱”的五个关键要素。坚持“创新不忘本,传承不守旧”的菜点设计理念,或在传统原料中融进新的烹饪方法,或用传统烹饪方法做出新的食材,深得消费者欢迎。
他坚持不懈,像一个菜点制作的“魔法师”,将美食与营销、传统与时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发改良了20多款传统名点。他十分讲究点心工艺的精益求精,坚持海派点心色香味形俱佳,用真材实料取信于食客,把诚信融入每一道菜点中。比如名点枣泥酥的馅心,陆亚明坚持选用上等马牙黑枣,尽管加工费时费力,但自加工的口感和品质却更能体现“地道的上海味道”。陆亚明不仅推广了中式点心,更传播了中国的餐饮文化。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百姓关注焦点。陆亚明坚持把食品卫生安全作为企业生命线,较早实行了明厨亮灶,即采用视频技术,顾客在餐厅对整个厨房加工过程一目了然,自觉接受顾客监督。如今,他又在绿波廊引入了ERP系统,食品安全可追溯有了根本保证。他组织建立点心制作标准化制度,经上百次实验后,编撰推出了12款特色点心统一馅心配。
电 话:0530-3232888
传 真:0530-3231972
手 机:0530-3231972
邮 箱:http://hbckmy.com/
地 址:山东省顶盛电竞下载轮胎制造有限公司